【2025春季技术交流会系列报道】景观+生态·乡村·创新·实践
景观+生态·乡村·创新·实践
2月9日上午,粤规院科技集团2025(第十五届)春季技术交流会之“景观 + 生态·乡村·创新·实践”专题会议在海尚明珠12号楼2楼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总工程师室、园林及生态景观专委会和生态景观设计所承办,聚焦“乡村振兴、景观绿化、生态修复”等热点议题,围绕“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主题,分享技术前沿经验与实践探索。
会议由副总工程师成向群主持,公司首席规划师马向明,总经理助理董先农,副总工程师蔡穗虹、李欣,生态景观设计所负责人牛丞禹、技术总监田辛,深圳分院副院长卢树彬、副院长王锋、技术总监靳海涛,乡土文旅营造社助理总监苏春燕等专家,以及多位景观、生态、文旅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交流。
专题会议嘉宾合影
主题报告
陈雪 生态景观设计所 主创设计师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背景下景观绿化设计的内核与重点
陈雪从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角度切入,提出在当下高质量发展阶段,景观设计应具有双重作用,即既服务于更大空间的环境“大美”,如森林、河流、湿地等,也聚焦更小空间的人居“小美”,如城市口袋公园、乡村“四小园”等。她结合国家生态战略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政策要求,提出在乡村人居“小美”绿化中,要处理好“村”与“树”、“人”与“树”、“宅”与“树”的关系,以《广东省乡村绿化用地规划设计指引》编制为例,回答了乡村人居绿化“种在哪、怎么种、种什么”三个核心问题。同时,提出在环境“大美”绿化中,要兼顾生态属性、社会属性及文化属性,并以《广东龙眼洞林场绿美生态示范点规划设计》为例,分享了在林场绿化设计工作中如何通过“精准目标、精准调查、精准配置”三个措施,实现既能综合提升绿量绿质,也能让群众看得见、能体验、有欣喜的绿化目标。
张海滨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景观设计部总监
广东省乡村绿化景观带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
张海滨系统阐释了乡村绿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重点强调其在"生态振兴"领域的核心价值。针对我省乡村绿化存在的短板问题,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并印发《广东省乡村绿化景观带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张海滨详细阐述了《指引》的编制背景与制定过程,深入解读了乡村绿化景观带的核心定义、科学内涵、建设流程与技术标准体系。以"罗浮一号公路"景观带建设项目为实证案例,他全面展示了从绿化带边界划定、资源本底调查、空间格局识别到"点-线-面"立体化空间营造等关键技术路径,重点解析了"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护"全周期技术标准体系及"1+5+N"协同运营模式。通过构建"共建共管共享"长效机制,为广东省乡村绿化景观带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经验。
杨晓婷 城市设计所 景观规划与工程设计部部长
三生空间融合背景下景观设计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以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典型镇工程设计为例
杨晓婷分享了“三生空间”融合发展在乡镇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实力”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其对乡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许多乡镇面临空间要素繁杂、布局混乱、活力不足等问题。她结合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典型镇项目的工程设计经验,从景观设计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如何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通过“三生空间融合”理念,将项目从概念设计到实际落地实施的具体过程,总结了如何在“三生空间融合”的背景下,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探索实现乡镇整体提升的有效路径。
卢军 深圳分院 综合设计部副部长
从神性到韧性:藏地乡村振兴的双重叙事——察隅文旅实践的冲突与共生
卢军的报告聚焦西藏察隅地区乡村振兴中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矛盾与融合,以“神性”与“韧性”为核心叙事,探讨如何在文旅开发中平衡藏族传统文化的“神圣性”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察隅文旅实践案例,卢军提出通过空间设计、体验创新、数字化保护及社区共建等策略,在守护自然信仰与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引入现代管理机制与商业模式,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可持续的三维共生。报告最终呼吁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体验为主”的路径,探索藏地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陆倩莹 生态景观设计所 项目部长
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基于自然地理单元的生态修复策略思考——以茂名水东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例
陆倩莹在分享中从“解密、剖析、重构”三个步骤,深入探讨了基于自然地理单元的生态修复策略。在“解密”阶段,通过详细研究项目区域的地理演变和生态特征,识别出水东湾地区的核心生态价值,尤其是其生物多样性和湿地功能。在“剖析”阶段,她重点分析了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双向影响,例如水流动力不足导致的泥沙淤积和农业活动引起的水质污染。她指出,水东湾的生态问题既有自然因素,也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需要综合治理。在“重构”阶段,陆倩莹提出了针对性的修复策略,从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健康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维度出发,结合区域的特定条件,实施具体的修复措施,如优化红树林种植,提升生态连通性,改善水质等。最终,陆倩莹强调,生态修复的目标不仅是恢复生态功能,更是重构人地关系,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丁重智 深圳分院 景观部设计总监

从规划到落地,实现景观项目全链条的新路径——寮步汽车城片区景观蝶变
丁重智分享了寮步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启动区(汽车城片区)城乡融合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东莞市寮步镇,地处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与东莞城市科技创新廊道核心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项目规划结合乡村振兴的契机,着眼产业、文化和生态三大领域的振兴,旨在打造区域性的旅游休闲体验中心。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设计打造一站式汽车文化体验高地与共享城市客厅,打破传统商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通过在规划阶段提前介入,设计团队确保了项目的每一步都与当地需求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此外,项目还聚焦于运营模式的前置布局,确保从规划到落地的全链条顺畅对接。该项目不仅成为东莞地区产业与景观融合的典范,也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展示了景观项目从规划到实施的完整路径。
李永炫 乡土文旅营造社工程师
文旅背景下的存量提升景观设计实践——以广州南湖游乐园景观改造为例
李永炫分享了广州南湖游乐园的景观改造实践。广东南湖游乐园改造项目以“创意引领、场景融合”为核心,定位为“太空科幻主题元宇宙乐园”,以NH983世界观为背景,融入AI科技、机械秩序与宇宙形态,通过主题化景观串联故事线,打造沉浸式体验。设计强调多专业协同,实现建筑、景观、设备的有机联动,深度融合游乐设施与主题场景。规划注重生态资源利用,结合山体、水体与现状植被,构建多层次立体景观,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通过精细化设计、驻场跟踪及专题会议机制,保障施工效果与主题氛围的一致性,为存量乐园改造提供创新范例。
黄华立 乡土文旅营造社工程师
文旅背景下的存量提升景观设计实践——以广东温泉宾馆景观改造为例
黄华立分享了广东温泉宾馆的景观改造实践。广东温泉宾馆改造涵盖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和室内多专业、全方位的提升。本次分享聚焦一期工程的园林景观改造,项目通过历史价值研判与未来客群定位,确定了延续岭南园林雅韵,焕发老温泉新活力的改造方向,具体设计采用堆叠假山石、构筑木亭廊和特色植景等传统园林手法,盘活低效绿化空间,提升岭南园林韵味,实现文旅业态与园林空间的有机融合,营造具有现代服务能力的温泉酒店景观。
嘉宾交流本次会议围绕景观行业的现状、挑战、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
马向明 粤规科技首席规划师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马向明大师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运营模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强调,景观的运营必须依托于准确的数据信息,避免仅凭经验进行设计,从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他提出,景观设计要明确创新目标,突出地方特色,避免流于形式主义,缺乏实际价值。他还特别指出,生态建设应以成本控制为前提,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同时,文化传承不应依赖营销包装,而应从根本上通过文化认同的建立,提升居民和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董先农 总经理助理
董先农对景观设计的方向进行了深刻分析,强调了“故事线”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景观设计不仅要美化环境,更要融入地方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通过富有文化底蕴的叙事方式,增强项目的唯一性和可持续性,从而避免同质化现象。他强调,乡村景观的设计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提升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通过景观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蔡穗虹 副总工程师
蔡穗虹在发言中指出,西藏等高原地区的项目面临较高的经济与运营风险,尤其是在旅游业的季节性波动对景观设施适应性提出了挑战。她认为,景观设施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旅游淡旺季的变化,确保设施具有长期运营能力,避免项目陷入经营困境。她还指出,广东的乡村景观设计应突破传统模式,增强创新性和个性化,避免设计趋同。通过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特色,打造出独特的乡村景观,提升整体设计的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李欣 副总工程师
李欣在点评中强调,广东景观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借鉴江浙、成都等地区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他指出,广东在景观设计中的创新性和系统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项目建成后,行业应加强总结与反思,系统性地提炼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方案,不仅能提升行业的影响力,还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牛丞禹 生态景观设计所负责人
牛丞禹从景观设计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转化入手,指出当前景观行业附加值较低,亟需寻找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他强调,场地研究和实地调研需要更加深入,以确保设计切合实际需求,提升项目的可落地性和实施性。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视觉和环境需求,更要从社会和经济角度出发,提升项目的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卢树彬 深圳分院副院长
卢树彬重点点评了当前景观行业设计理念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盲目引入国际风格,导致设计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认同感。他提出,景观设计应回归本土特色,特别是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提升设计的创新性与文化根基。他认为,应避免“流水线式”标准化设计,而是要从岭南本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入手,创造出具有辨识度的设计作品,提升景观设计的质量与价值。
田辛 生态景观设计所技术总监
田辛在点评中提到,景观设计必须紧跟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步伐,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探索新的设计表达方式。他认为,景观设计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性,而应拓展为多元化的综合性设计,提升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多重价值。通过更新行业概念,创新设计语言,景观设计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需求,实现景观价值的再定义,推动行业发展并提升公众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和评价。
王锋 深圳分院副院长
王锋强调,景观行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注重外部展示,还需要注重行业内部的深度交流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认为,行业内部的思想碰撞和反思有助于促进专业的提升和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剖析,正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提升行业水平。过度关注市场与外部压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行业自身的根本性发展问题,内外兼修才是行业持续进步的动力。
靳海涛 深圳分院技术总监
靳海涛对乡村绿化规划进行了深刻点评,他强调,乡村绿化规划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绿化思维,而应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资金规划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他提出,景观建设应与乡村长远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双赢。
苏春燕 乡土文旅营造社助理总监
苏春燕在当前行业面临压力的背景下,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她认为,通过加强团队协作,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整个行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此外,她指出,景观行业应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科技应用,依托于生态监测与数据支持,优化景观设计决策,提升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为行业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本次会议围绕乡村振兴、景观绿化、生态修复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提出了行业发展的多项关键策略,包括系统反思行业发展、推动本土景观创新、强化科技赋能,为未来景观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组稿:总工程师室、园林及生态景观专委会(杨天)审核:陈静 成向群